編輯:鄰英時間:2019年02月21日閱讀次數:384
原標題:戰地黃花分外香——評紀錄電影《北平以北》
來源:千龍網
大型紀錄電影《北平以北》給當今的電影院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一掃胡編爛造的抗戰神劇留下的污濁霧霾,讓國人耳目一新。這部紀錄大片為當下而制作,為當今而制作,有很強很鮮明的時代關照感;非常契合當下的實際。
我認為這個影片是非常成功的,特別是讓我們記住了片中的幾位英雄人物。一部影片要吸引眼球,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都是以能夠讓人記住幾位片中人物或是一兩句話就是成功的,了不起的。比如《董存瑞》讓我們記住了“為了新中國前進!”;《英雄兒女》讓我們記住了“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南征北戰》讓我們記住了“還是家鄉的水好喝!”;《走近毛澤東》讓我們忘不了“他指揮千軍萬馬,自己沒有開過一***!”;《北平以北》也做到了,很成功。讓我們記住了“小白龍”,“智多星”,“小高爾基”;還記住了“一縣三國”,“千里無人區”,“人圏”,“八路軍三進平北比長征還艱苦”……
尤其是影片中講述“一二·九學運”的一批熱血青年,對我們今天太重要了!我們過去只知道學運學生為抗日救亡游行喊口號,他們的去向,他們的人生奮斗經歷是什么一般不知道,也沒有藝術作品反映?!侗逼揭员薄方颐厮麄兊恼嫦?,對今天的青年學生很有說服力!
我們今天的媒體表達歷史不是虛無主義就是碎片化;不是一窩蜂式的用造假演繹就是堆積人物訪談撐時間,搞說教,把原有的真歷史拍成圖解式的所謂情景再現,用人假演,盲目追風!實際上在文獻紀錄影片中運用情景再現,人物訪談只是一種創作人員沒有折的搬演手段之一,近20多年來被國內電視專題類片子、“口述歷史”這類片子用的很多很俗,甚至有些泛濫。我是不主張紀錄電影,尤其是能挖掘真實歷史影像資料的文獻記錄電影濫用,起碼是慎用!
《北平以北》的可貴處是真實,真情,真誠、真摯,對現在青年沒有說教,敢用事實說話,挖掘出鮮為人知的、具有真實沖擊力的歷史影像資料說話,就有力量。這些歷史影像資料也是延安電影團的烈士用生命換來的真實歷史紀錄,是任何情景再現再現不了的!有了真實的歷史影像,就能用鐵的事實還原真實,這樣的影片用搬演,用擺拍再現就假了,沒有說服力了,失去了真實的沖擊力?!侗逼揭员薄返念}材內容決定了這種表現方式。
我比較了解艾辛的創作特點:她所力求的影像風格是堅守真實的原則。她的作品所呈現的是,真相比主題重要,真實比手段重要,故事比說教重要,特別是她導演的文獻紀錄片。人物比情節更重要,細節比故事更重要。的確,細節是歷史核心的亮點表現。
《北平以北》這部影片是很有價值的,是能夠留下的精品之作。過若干年后會被人們記住,這是血寫的歷史;這是沒有添加任何虛假拍攝的歷史。尤其是有血性、有筋骨,對青年一代有很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當下的共產黨員有很重要的教育和引領意義。讓他們知道心中沒有忘記百姓、依托百姓的重要性。
我認為《北平以北》抓住了我們中國人的集體情緒,堅定的理想,而且現在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隨時爆發,該片告訴我們要永遠珍惜和平,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我們中國人不能沒有骨氣,作為知識分子、作為青年,如何家國為上,民族擔當。影片片頭歌曲《硝煙花季》,還有片尾歌曲《踏著烈士的足跡前進》非常有震撼力。尤其影片中童謠的運用,加上四首歌曲,解決了解說詞不方便直接表達的主題,凸顯出創作者很巧妙,很用心,很獨到。這是紀錄電影在藝術形式上很獨到的突破與創新。
歷史的空白是紀錄片的無力蒼白
面對當下熒屏充斥著太多平庸與低俗的打情賣俏的節目,太多物欲與名利共舞的喧鬧;面對當下對歷史的虛無化、碎片化和娛樂化的沉渣泛起;導演艾辛堅持真誠與真實記錄歷史,懷著對民族、對國家歷史的敬畏和一往情深,嘔心瀝血、不畏艱難創作了《北平以北》這部紀錄電影。
眾所周知,北京的曾用名是北平,隨著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北平這個地名已成為歷史。但與北平以北的“平北”這個名詞卻承載著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期間,中華兒女鐵血誓言,為國死戰的壯懷激烈的抗戰歷史。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國。北平淪陷,長城成了日偽政府所謂的“國界”。華北地區地處偽滿洲國、偽蒙疆聯合政府和偽華北自治區政府的三個傀儡政權的結合部,出現了“一縣三國”的怪異格局。
此時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大旗,在全國建立了二十二個抗日根據地,今天地處長城內外的昌平、延慶、懷柔、密云以及河北省赤城、懷來、張家口地區是當年開辟的平北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曾“三進平北”,這里是平北軍民經歷著我們今天難以想象的苦難與慘烈、殘酷與艱苦、挫折與勝利、死亡與重生、光榮與夢想的戰場。
艾辛熱情如火,理性如水,藝術地向我們真實的敘述平北抗日根據地的故事。
無論是血濺長城的古北口御敵的國軍,還是在平北絕地反擊的八路軍,都同樣享有永遠崇高的榮譽——抗戰英雄。
《北平以北》形象化地填補了全民族抗戰史中,平北抗日根據地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的許多鮮為人知的真相留存和國家記憶的空白。
堅定維護歷史“小姑娘”的尊嚴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真實記錄歷史的影像是可以還歷史以真實面目的。紀錄電影應該堅決杜絕將歷史當作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艾辛的紀錄電影始終堅持“真實性是紀錄片的生命”、“事實勝雄辯”、“以人為本”、“內容為王”“以紀錄的真實還原歷史的真實”的創作原則?!侗逼揭员薄肪芙^政績工程的迎合與炒作;拒絕高科技電腦合成的炫技;拒絕濫用“打扮歷史”的“情景再現”;力求深挖的新發現和藝術的新表現。她用心、用腦、用眼去觀察、去思考、去追尋、去發現,重新行走在北平以北的崎嶇路上,對每一座抗日英烈博物館、對每一塊碑石、對每一個英雄墓地、對每一處八路軍曾經奮戰過的遺址……她俯下身子向當地的專家和鄉親們請教求證。她在平北、在歷史的資料堆里尋找有關“北平以北”歷史細節。來自社會各方面,甚至國外的動態和靜態的影片、圖片、文件、實物等資源,具有不可復制、極為珍貴的原始性、揭秘性、真實性和權威性,給艾辛藝術呈現歷史關鍵的感人細節和敘述引人入勝的故事奠定了可看性和可信性的基礎。這因該是紀錄電影人堅持的方向。
我認為,真相、真實和真情比故事重要,走進歷史、走出歷史、讓歷史活在當下更重要。
鏡頭從表層的紀錄到心靈深處的揭示
影片《北平以北》真實地展現在日本侵略軍鐵蹄下和三個偽政權的虎狼般統治下的平北抗日根據地的軍民生存狀況和斗爭生活。
日本侵略軍的大掃蕩、燒殺掠奪、生靈涂炭、哀鳴遍野等罪行歷歷在目、令人發指。有些畫面是來自被我軍繳獲的日軍隨軍記者所拍,為了炫耀“皇軍”的勝利,如今卻成了侵略者罪行的鐵證。慘無人道的“無人區”和“人圈”的情景,令人觸目驚心,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惡行的痕跡、白骨累累的“萬人坑”猶存……幸存的村民實地指證和控訴日本侵略軍反人類的滔天罪行。
敵人的嚴密封鎖,平北抗日根據地的人民以樹葉充饑,草窩為炕,冰雪止渴,樹底為房的艱苦的環境頑強地活下來。在黑暗中尋找陽光、擁抱陽光。老百姓冒著坐牢、殺頭的風險,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秘密地參加了共產黨,沙塘溝成了平北的紅色第一村,建立了幾層的共色政權。
事實上,敵人在平北根據地犯下的罪行是罄竹難書,其殘忍的行徑遠遠超過畫面所能涵蓋的真相。
艾辛在影片中沒有強化和放大這些血腥的場景與細節,而是把鏡頭從表層的展示紀錄轉化為直達心靈的深度揭示,更加激發我們在憤恨中的震驚與思考。我們在殘酷的戰爭中看到了光明與黑暗的對抗;人性與獸性的較量;正義與邪惡的斗爭。
讀懂血性與信仰的現實意義
艾辛有個觀點我很認同,她說過:“紀錄電影是紀錄片的最高藝術境界和藝術形式,是紀錄國家記憶的真實藝術表達,以集體體驗的審美儀式強化國家記憶、民族記憶?!彼趧撟魑墨I紀錄電影《戰友》一片時就強調,“中華民族的抗爭文化是我們代代前行的歷史原動力”。也就是說要讓人們記住、記憶和紀念不應被忽視與漠視,不容被淡忘與遺忘的歷史和人物,正是他們構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勵我們前行力量。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創造的英雄壯舉讓我們震憾不已!
密云山村有為普通農婦鄧玉芬,她先后讓丈夫和五個孩子參加抗日的游擊隊和八路軍,而她的親骨肉都相繼在抗戰中光榮犧牲了。沒有國哪有家,中國人決不當亡國奴的孬種!鄧玉芬的誓言和行動樸實而崇高。
******真切而動情地贊揚和傳播偉大的英雄母親鄧玉芬深明民族大義,為抗日戰爭做出無私奉獻的感動中國的故事。
“這是八路軍獨一無二由知識分子組成的能文能武的隊伍”,《北平以北》讓我們知曉為什么身經百戰的王震和蕭克將軍如此高度贊賞從平北抗日根據地發展起來,轉戰長城內外的八路軍挺進十團的故事。
艾辛把鏡頭聚焦在“獨一無二”的具有傳奇和壯烈的十團領軍人物白乙化和他的戰友們的身上。
熱血青年白乙化,十九歲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身高1米9,相貌堂堂,一臉絡腮胡。喜歡穿白色衣服騎白馬,性格爽朗、英勇善戰,被稱為“小白龍”。
國難當頭,大好河山被日本侵略軍吞占。1932年曾就讀于北平中國大學的白乙化,憤然離開平靜的書桌,回到東北老家組織“平東洋抗日義勇軍”,突襲了遼陽為警察局后,落款“平東洋”。神勇與瀟灑的作風,令頑敵聞風喪膽,“小白龍”的名聲遠揚。
白乙化與同學的吳濤、北平俄文法商學院的才山、有“小高爾基”之稱的文藝青年王波、鐵路學校的王亢等人,志同道合地走上了抗日救亡之路。
1935年白乙化和他們在一起,不畏軍警鎮壓,參加了震驚世界的北平愛國學生的“一二·九運動”。這一群意氣風發的大學生發出怒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群莘莘學子從課堂走到街頭,從街頭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在平北抗日根據地的血與火的錘煉和考驗中,在同瘋狂的日本侵略軍的生死決戰中,殘酷的戰爭讓這群文質彬彬的書生變成了無私無畏的鋼鐵戰士。戰功赫赫的白乙化,二十歲任八路軍挺進團團長,這支“學生軍”用鮮血鑄成的友誼更加團結和堅強。
然而,他們在同日偽軍英勇作戰的過程中,有“智多星”之稱的才山和“小高爾基”美譽的王波等北平大學生,先后戰死沙場,為國捐軀。
1942年“小白龍”已任平北八路軍副司令,在密云的一次戰斗中,敵偽軍的一顆罪惡子彈奪走了他年輕有為的生命,時年二十九歲。
影片真實地表現了一代火樣年華的青年在民族危難時的時代擔當的勇氣、骨氣、銳氣和正氣。
他們的生命與信仰融為一體,影片鮮明地凸顯這個“獨一無二”戰斗隊伍的個體和與群體的立體而豐滿的形象,他們大恨大愛的熾熱情懷,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個性、血性與黨性。
隨著白乙化抗戰近十年的一群北平的大中學生中,只有與白乙化同年生辰的王亢、吳濤、師軍等少數人看到抗戰勝利的旗幟。據統計八路軍十團編制1380人,在抗日戰場犧牲1200多人,整個平北軍民有4000多位英烈血沃熱土,他們平均年齡是22.5歲。這是一組令人心痛的冰冷數字,讓人心慟。透過影片,我都清晰地看到數字后面那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活力的笑臉,一雙雙對信仰充滿信心的眼神,看到一個個鮮活生命的躍動。
不要忘記“北平以北”這個精神的路標。
他們用血性譜寫了一首青春戰歌。
他們短暫的生命因信仰而精彩。
感謝《北平以北》這部紀錄電影,帶給我們不僅是歷史的緬懷、追憶和感動,而是切合當下現實的思考和激勵以及觸及我們靈魂的真切叩問……
影片中的很多珍貴的黑白歷史影像資料,是用生命換來的,是黑白膠片紀錄的歷史,要比數字化紀錄的歷史,更有歷史價值。這種黑白的沖擊力是無價之寶,是國家歷史,是國家的面值,是國家的記憶。盡管有的影像資料不夠清晰,但本身能夠拍攝下來就彌足珍貴。影像資料的價值是任何今天的擺拍無法比擬、媲美的!
讓歷史走向未來,不要忘記我們昨天的歷史。一個國家沒有英雄是沒有希望的,一個民族沒有信仰,是沒有前途的。也可以說,一個國家沒有影像紀錄歷史,也是沒有未來的,因為你沒有辦法說清楚歷史。影像紀錄是我們國家的臉面和國家的表情。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北平以北》為國家的未來留住了歷史?!侗逼揭员薄返某晒κ紫纫兄x英雄和烈士他們的付出,還要感謝用生命記錄下影像資料的延安電影團的多位戰地攝影記者們。
?。ū疚淖髡呤窃袊侣勆绺鄙玳L、南海影業創始人、資深紀錄片專家)
?深圳坂田勞務派遣 最后修改時間:2019-12-21 05:37:17
閱讀次數:110大興火災之后的異鄉人:還能到哪去?我一無所有
閱讀次數:80山西官方回應“馬戲團老虎出籠”:輕傷兒童已出院
閱讀次數:81北京大興服裝工業大院將轉型服務產業聚集區